2009-09-29
婚攝側拍
上星期五特別請了個假,因為朋友希望我去幫忙側拍他們的婚紗攝影!!
早上七點就到了婚紗公司,馬上就開始幫女主角化粧,當然就順便記錄了一下化粧過程!! 不過我想一般女生應該不喜歡拍化粧過程吧,因為過程沒有很好看!!
由於女生的化粧要花很久的時間,所以中間的等待就很漫長了!! 男主角也只能無聊的看著報紙。
在女生化粧的空檔中,造型師順便幫男主角上粧一下,當然是簡單的打底、修眉跟整理髮型!!
男主角在換完裝後,還特別仔細檢查一下眉毛...不要太在乎啦,反正重點不會是你啦 ^ ^
經過了漫長等待,女主角終於化好粧了!!
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終於從桃園來到了汐止新山夢湖;桃園? 沒錯!! 男主找的是桃園市的婚紗公司,然後挑的是北海岸的景點,也就是說今天的外拍行程是要繞大台北一圈 = =|||
夢湖算是近幾年來新興的景點,天氣好的時候,湖水很清澈,看起來很漂亮,也難怪許多人來這裏拍婚紗了!! 當天遇到十幾組吧,多到連拍照都要排隊!! 不過可惜的是,來到這裏的時候正在下雨,後來雖然雨停了,可是天空還是沒有放晴,沒辦法拍到大景!! 不過陰陰的天氣,除了適合拍人像外,也讓我們不用受正中午的酷晒!!
接下來是到飛行傘基地,男主角特別準備了二台 Brompton,由於難得借到另外一台藍色 Brompton,我就放著朋友不管,先拍起 Brompton 來了 ^ ^
說真的,我還是認為要帶的話一台就夠了!! 這種道具不會拍太多,可是準備工夫卻很麻煩,而且過程中又拍損傷;拍照已經很累了,道具還是簡單一點比較好!!
拍到一半,剛好有飛行傘起飛,算是他們運氣好吧,有飛行傘的天空感覺更美!!
照片中的是陌生人,只是覺得這樣不錯看,就拍下來而已!!
這個景點是在野柳附近的路邊,說真的,很多婚紗照片中的場景,其實都是在路邊!! 有時候會覺得怪怪的,就隨便找個路邊景點就下來拍!? 不過結果都還可以,只能說是婚紗攝影師的私房景點吧!!
有些外拍景點,並沒有更衣室可用,只好想辦法換!! 其實還有女主角的更衣照,不過怕被打,所以就不放了 ^ ^
這是當天同家公司的另一組人!! 當時覺得很奇怪,男主角說景點是他選的,怎麼另一組人也會選一模一樣的景點呢? 後來仔細問過後才知,男主角選的是北海岸這個方向,景點則是攝影師推薦的,這時才瞭解會什麼會有這種結果!! 一般婚紗攝影師都會有習慣拍的景點,同一家也會互相交流,好處是成功機率會大幅提升,壞處是大家拍的都很像!!
最後一個景點是白沙灣附近的沙灘,許多人都趕來拍夕陽!! 現在的婚紗照好像都會有夕陽!?
其實我的個性比較靜,動作也比較慢,所以很少在補捉這樣的鏡頭!! 我比較喜歡有計畫性的拍照,這種隨興的攝影對我而言比較困難!!
到這裏算是外拍大功告成!!
其實婚攝側拍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玩! 通常整個婚攝行程是很趕的,特別是要趕夕陽的時候!! 而且婚紗公司跟婚紗攝影師其實都不太喜歡有人側拍,特別是像我這種拿著數位單眼的人!! 所以他們就會有些規定,像是婚紗公司內不能拍照,婚紗攝影師工作時也不能拍!! 這些都能理解,也能接受,只是在行程匆忙,又那麼多的時間不能拍,就不要對結果有太高的期望!!
這次拍完之後,我想下次輪到我的話,我應該不會找人來側拍,一是我也不知道要找誰,二是多一個人也麻煩,不如就自已帶個小台的數位相機就好了!! 另外我覺得很多婚紗照都沒有什麼故事性或背後的意義,其實都有點可惜!! 像我個人比較喜歡懷舊風,就會考慮平溪、九份或金瓜石之類的地方吧!!
2009-09-28
無言的山丘
昨天因為天氣不好,就跟女友待在家裏看完這部老片!! 看完之後,只覺得過去台灣底層勞工的無奈,到現在還是沒變!!
片中的主角阿助跟阿屘二兄弟(澎恰恰跟黃品源飾),本來是當契約長工,只因為聽別人說到金瓜石可以一夜致富,就決定逃跑到金瓜石去當礦工!! 其實礦工只能賺些血汗錢,而且還得冒著生命危險,在不見天日的坑道中工作!! 而真正賺錢的是開設公司的日本人!!
這就讓我想到,早些年前的"科技新貴",吸引許多人投入電子資訊產業,每天沒日沒夜的加班,結果卻只是變成科技新貧!!
片中有個憨溪的角色,後來離開了金瓜石,只是空手而來,也空手而去;但故事中卻說他是最聰明的人,因為他能自在生活,又懂的看開!! 我也覺得其實這種人真的不容易,很多人為了一個虛幻的希望,即使身陷泥沼也不願離開;而能夠看破虛幻的希望而離開的人,你能說他不聰明嗎!?
其實很多人都像片中的寡婦阿柔(楊貴媚飾)一樣,只是想得到單純的幸福!! 本以為投身電子業,能讓日子變好過!! 但隨著產業外移,這樣的單純希望也逐漸破滅,只是誰有勇氣離開? 誰又能找到下條生路呢?
參考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zh-tw/無言的山丘
片中的主角阿助跟阿屘二兄弟(澎恰恰跟黃品源飾),本來是當契約長工,只因為聽別人說到金瓜石可以一夜致富,就決定逃跑到金瓜石去當礦工!! 其實礦工只能賺些血汗錢,而且還得冒著生命危險,在不見天日的坑道中工作!! 而真正賺錢的是開設公司的日本人!!
這就讓我想到,早些年前的"科技新貴",吸引許多人投入電子資訊產業,每天沒日沒夜的加班,結果卻只是變成科技新貧!!
片中有個憨溪的角色,後來離開了金瓜石,只是空手而來,也空手而去;但故事中卻說他是最聰明的人,因為他能自在生活,又懂的看開!! 我也覺得其實這種人真的不容易,很多人為了一個虛幻的希望,即使身陷泥沼也不願離開;而能夠看破虛幻的希望而離開的人,你能說他不聰明嗎!?
其實很多人都像片中的寡婦阿柔(楊貴媚飾)一樣,只是想得到單純的幸福!! 本以為投身電子業,能讓日子變好過!! 但隨著產業外移,這樣的單純希望也逐漸破滅,只是誰有勇氣離開? 誰又能找到下條生路呢?
參考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zh-tw/無言的山丘
2009-09-23
TCR 幾何圖 (2)
這是從 Giant 日本官網找到的 TCR 幾何圖,其中跟臺灣版不同的是,它還附有建議的身高!! 從這個建議值可以發現,本來以為 M 號是適合 175cm,結果竟然只是它的下限值!! 可見得 TCR 不能適用水平車架的公式。
2009-09-21
TCR 幾何圖
這是從 Giant 臺灣官網抓到的 TCR 車架幾何圖,這個幾何是 TCR 系列共用,聽說也是跟Giant讚助的環法賽車的幾何一樣!!
中管
在挑選車架大小時,一般都是根據 (B) 中管的長度來決定,因為它跟腿的長度有關!! 在 Fitting 時,會根據腿的長度來調整座墊的高度,而座墊的高等於坐管長度加上中管長度。雖然坐管長度是可調整的,但還是會有極限,如果坐管長度調到極限還是調不到你要的高度,那百分百是買錯了!!
不過一般會說買錯了,主要原因為視覺上的問題!! 雖然沒有調到極限,可是太長或太短,讓視覺上感覺怪怪的,大家就會認為買錯了!! 畢竟公路車還是需要帥氣的騎乘!!
網路上有看過一個公式,將你的跨高乘上 0.65 就是你需要的中管長度,我的跨高約 78 cm,乘上 0.65 約 50 cm,剛好等於 M size 的上管長。
上管
另外 (A) 上管的長度也很重要,因為它跟身體的長度有關,只是因為沒有簡單的公式可以決定出上管的長度,所以有些人就直接忽略不管!!
不過考慮到每個人的柔軟度不一,就算有公式也不見得管用!! 像柔軟度好的人,就可以選用較短的上管,可以充份發揮身體的力量!! 而柔軟度差的人,選用較短的上管,會讓身體比較容易疲累!!
在 Fitting 時,雖然上管是不可調的,但是可以藉由換龍頭梗及手把來符合每個人的需求!! 不過可調的幅度會比較小,而且也會有費用的產生。
壓縮車架
仔細看這個幾何圖的 (A),它並不是延著真正的上管,而是在上管的上方!! 傳統公路車的上管是水平的,因此有人稱之為水平上管;而像 TCR 這種傾斜的上管,就稱之為壓縮車架!! 有人認為這是為了偷工減料而設計出來的,而且視覺上並不美觀!! 但是因為很多選手騎這種車架而且還得名,所以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主流之一!!
所以(A)上管其實應該是叫作水平等效的長管長度,而不是真正的上管長度!! Giant 之所以要提供這樣的資訊,主要還是因為在 Fitting 時,大家想知道的是水平的長度而不是實際的長度。
另外再看 (B)中管,傳統車架的中管上端是跟水平上管同高或更高,可是 TCR 2 的幾何裏並非這麼標的!? 如果將中管延伸到等效上管去,那等效的中管長應該會是 55~60 cm !? 不過 TCR 畢竟是為了比賽而產生的車子,為了有更趴的姿勢,因此會有較長的上管也不意外,因此將中管延伸到等效上管的做法就不見得正確!! 只是這一來一往,會讓車架的選擇上更複雜!!
----- 補充 -----
這是從 Gios 官網找到的圖片,B 就是水平上管,A 就是中管,這是傳統的標法
另外一提的是,就算是傳統車架,可是在小號的車架上,因為中管要變短,可是輪胎還是那麼大顆,上管就會被迫變成傾斜!! 這個時候建議可以找使用 650C輪胎的車架會比較好看!!
2009-09-20
2009-09-18
Fitting
相信讀完前一篇文章後,還是有人不瞭解 Fitting 吧!! 所以就以我所知的跟大家說一下。
所以的 Fitting,就是將單車中,跟幾何有關又可以調整的東西,依每個人的需求進行最佳化的調整。一般常見的項目有:
公路車的 Fitting 之所以會很重要,個人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公路車常是以固定的騎姿進行長時間或長距離的騎乘,一個錯誤的騎姿,在不斷的重覆後,很快就會出現運動傷害!!
雖然 Fitting 很重要,可是公路車的新手,卻很少能一開始就調到好!! 主要原因是新手不習慣騎公路車,而且欠缺柔軟度跟腰力!! 雖然有這些問題存在,可是個人還是認為,店家還是應該先調一個比較輕鬆的 Fitting (比方說座墊跟把手的落差比較小) 給新手,而不是什麼都不調就要新手先習慣,這樣新手還沒習慣之前,就可能會先有運動傷害!! 而且習慣的也是錯誤姿勢!!
設定 Fitting,你可以說它有公式,也可以說沒有公式!! 設定 Fitting 一開始都會參照公式,量出你的腿長跟身長,然後開始按照公式來算出一堆數據,然後跟你說這就是你的 Fitting,但最後會來個但書,每個數值可以依你的感覺增加或減少!! 也就是說,最細微的設定,還是沒有公式,靠感覺來設定!! 不過說真的,像我這樣的新手,還是需要靠公式來入門!!
由於 Fitting 會隨著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細微差異,若是真心想要玩公路車,這種東西還是自已來比較快!!
所以的 Fitting,就是將單車中,跟幾何有關又可以調整的東西,依每個人的需求進行最佳化的調整。一般常見的項目有:
- 下半身
- 座墊高:指的是從 BB 的中心到座墊頂面的長度,這個參數取決於你的腿長。設定的太矮,會造成膝蓋伸展不開來,壓力太大而受傷;設定太高,屁股會被迫左右晃動而造成腰部受傷。
- 座墊後退距離:指的是座墊的前端跟 BB 中心垂直線的距離,這個會影嚮到踩踏的角度,不正確的角度也會讓膝蓋受傷。
- 座墊角度:一般要求是水平,有些人會因為會陰受壓迫而把後面提高 5 度,另外登山車為了方便將重心移到後面,會把後面調低 5 度。
- 上半身
- 座墊到龍頭距離:從座墊前端到龍頭前端的距離,這參數取決於你的身長。
- 座墊跟龍頭的落差:座墊頂面跟龍頭頂面的落差,如果是短時間高強度的比賽,這個落差會比較大;如果是長時間長距離的騎乘,落差就會比較小。
公路車的 Fitting 之所以會很重要,個人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公路車常是以固定的騎姿進行長時間或長距離的騎乘,一個錯誤的騎姿,在不斷的重覆後,很快就會出現運動傷害!!
雖然 Fitting 很重要,可是公路車的新手,卻很少能一開始就調到好!! 主要原因是新手不習慣騎公路車,而且欠缺柔軟度跟腰力!! 雖然有這些問題存在,可是個人還是認為,店家還是應該先調一個比較輕鬆的 Fitting (比方說座墊跟把手的落差比較小) 給新手,而不是什麼都不調就要新手先習慣,這樣新手還沒習慣之前,就可能會先有運動傷害!! 而且習慣的也是錯誤姿勢!!
設定 Fitting,你可以說它有公式,也可以說沒有公式!! 設定 Fitting 一開始都會參照公式,量出你的腿長跟身長,然後開始按照公式來算出一堆數據,然後跟你說這就是你的 Fitting,但最後會來個但書,每個數值可以依你的感覺增加或減少!! 也就是說,最細微的設定,還是沒有公式,靠感覺來設定!! 不過說真的,像我這樣的新手,還是需要靠公式來入門!!
由於 Fitting 會隨著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細微差異,若是真心想要玩公路車,這種東西還是自已來比較快!!
新的龍頭梗
昨天騎去車店,想要調整一下 Fitting,順便調整一下變速器!! 上面這個就是為了新的 Fitting 而新買的龍頭梗,是 Giant 原廠碳皮的鋁材龍頭梗,長度是 8.5 公分。
原來的長度是 11 公分,而新的才 8.5 公分,另外原來的是方型管,而新的是圓新管,所以視覺上就會覺的差很多。
----- 以下是抱怨文 -----
昨天去的感覺不是很好,其實在出發之前就有預感!! 因為上次車子組裝好之後,其實並沒作什麼 Fitting,只有隨便量一下跨長,然後隨便算一下座高,然後就拉一個很高的座高後,就說先去騎個 50 公里再回來作 Fitting。
隔天的晚上,就騎平常騎的爬山路線,才騎到山腳下,就感覺很怪,覺得座高太高,座墊也太後面,所以就調低了 2 公分,往前調 1 公分!! 再隔一天,就是請假去騎羅馬公路的那一天,雖然覺得座椅的調整勉強可以接受,但總覺的龍頭太前面了,抓著龍頭的時候,屁股就沒辦法坐滿。
昨天去車店的時候,其實心裏是希望能重新檢視一下 Fitting,可是只覺得技師只想叫人買東西,並不太想幫忙調整!! 因為屁股坐不滿,他就先建議換個座墊會比較好坐,只是他建議的座墊我也有類似的了。後來又說換短龍頭梗可以解決問題,就量了一下座高,再比一下座墊到龍頭的長度,就說換 9 公分的就行了!
其實到這裏心裏就有點涼了!! 因為那個座高是我自已憑感覺調出來的,對不對我也不知道!! 再拿這個座高去比座墊到龍頭的距離,就能得出要換 9 公分龍頭梗的結果,就讓我想到英文的俗語,Garbage in,garbage out,這樣要說服我很難,只是我自已的知識也不夠,只好就換了!!
就目前而言,很難說他的結果是對是錯,也許他的經驗豐富,這樣作是對的!! 但對我而言,態度才是問題!! 即然買的是公路車,不要求很仔細的量測,但基本的量測也該要有吧!? 如果二次都這麼隨便,當然就不會有第三次!!
2009-09-15
2009-09-14
羅馬試騎
(路過河濱的照片,之後覺得狀況不好,就懶得拍了)
買車的時候,因為店員說在作 Fitting 前,最好先騎個五十公里,先習慣一下公路車,再來作 Fitting 會比較好,所以就決定請假去試騎羅馬公路!!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沒有休息足夠,五點醒來的時候,就覺得好想睡! 後來騎到大溪的時候,就覺得有點累也很想睡,心裏就有點想放棄了!! 只是覺得又不是什麼高難度的路線,還是繼續騎下去!!
一路一直騎,騎到關西,進入羅馬公路,來到了金鳥海族樂園,總覺得身體狀況不太好,就想在這裏休息久一點,結果正想瞇一下的時候,停在杆子上的車子竟然滑下來,車子上面就多了一些刮痕,好心疼哦,才買第二天說!! 後來就抱著又心疼又生氣的心情,就繼續騎,騎到羅浮公路跟北橫公路交叉口,休息了一陣子後,就繼續騎回家了!!
說真的,雖說店家的本意也是沒錯,確實剛騎公路車的人,很難一開始就能調出正確的 fitting (因為身體都還不習慣公路車),可是也差太多了吧!? 我的座墊在出店後,調低了 2 ~ 4 公分,往前 1 公分,目前還是有種屁股往後坐不滿,手往前抓不到的感覺,如果一直用店家的設定,那 50 公里應該是騎不完!! 而且現在的設定,龍頭跟坐墊的落差看來不到 5 公分,總感覺好像買錯車架的樣子!?
總結來說,狀況不好,沒設定好及刮到車子,真是三不爽啊!!
---[ 以上是抱怨文,以下是心得文 ]----
這次在爬坡的時候,有試著一邊抓下把一邊爬坡,感覺上出力增強外,也比較能撐比較久! 騎 F20-RC 的時候,我會使用拉把的方式來增強出力,可是感覺上不如抓下把來得強,而且拉把的方式比較激烈,所以也撐不久!! 不過雖說抓下把的方式能維持比較久,可是也只是久一點而已!! 畢竟用到的肌肉還沒開始鍛練,一下就沒力了!!
2009-09-10
2010 TCR 2
果然還是忍不住跑去敗家了 orz。這次敗家的方法又創新招! 因為之前就有打聽到 Giant 會在星期三出貨給店家,於是在昨天星期三,就打電話到附近的店家,可惜的是他們都拿到沒有我要的車。這時就想說不然就多打幾家問問看好了,也許有機會問的到,可是又突然想到,何不直接問總公司? 可是要問總公司的誰啊? 看著 Giant 網頁,突然看見網頁上居然有 0800 的電話號碼!? 是的,沒錯,這台車就是打 0800 問到的!!
在得到訊息後,下班就殺過去店家,店家說二台 S 號的已經售出了,還真快啊,不過還好我要的是 M 號,還有一台,在看過車後,就決定購買!! 在組完要帶回去之前,也有一個客人進來問這台車,店員就指著我的車說:"就是這台呀",這時心中真是暗爽,很想跟那個人說:"先生,你慢慢等吧" ^^。畢竟才剛開始舖貨,產量沒那麼多,可是每家店都想要,這次拿到貨,下次要多久誰知道!? 就算用我的方法去買,那也得那些車沒人訂才買的到,所以這次真的是運氣好加手腳快!!
好了,不多說了,先來賞車吧!!
新的方型龍頭梗
Shimano Tiagra 中變
Shimano Tiagra 後變
由於這輛車並不是高檔車,用料也是中等而已,所以就只拍這些,如果想看更多的話,可以參考網路上其他車友的分享!!
關於騎乘的感覺,由於是放進汽車載回家,所以只有在停車場的時候有試騎一下。畢竟之前騎的是 KHS 的 F20-RC,是類公路車的小摺,所以一上 TCR 2 很快就能適應。接下來就是重點,抽車! 果然感覺差很多!! 畢竟是大車,站起來後身體跟腳都有足夠的空間伸展,而且龍頭的穩定度很高,可以將力氣全部放在腳踏板上。相較之外,F20-RC 畢竟是小摺,特別是龍頭豎管的角度又是內縮,爬坡抽車的時候腳很容易打到;另外也許是小輪徑的關係,會需要花很多力氣在穩定龍頭,除了力氣不能全部用在踏板上之外,也會企圖改變身體的姿勢來穩定龍頭,這讓我很難抓到抽車的姿勢。
接下來就是長程的試騎,來確認這輛車是不是真的是適合我的車!!
參考網站
KHS (Taiwan) F20-R
KHS (Japan) F20-RC
Mobile01 - [開箱] 2010年 Giant TCR2 黑紅
Mobile01 - 2010 TCR 2
2010 TCR 2 無間到
2009-09-09
瘋300K台東(19小時版)
昨天跟另一位朋友聊這件事,基本上他覺得保留二個小時算多,一個小時就夠了;只是說真的,多的那一個小時是凌晨 1:00,並不會比較划算,因為這個時間通常是睡眠時間,這個時候身體的效率應該會滿低的吧!?
另外他認為台 11 線的紅綠燈應該不多,應該不用等太多,雖然我心裏也是這樣想,可是沒看過實際狀況我也不敢保證!! 而且考量到休息時間可能會漸漸拉長,估太樂觀反而會比較悲慘!!
在重新估算之前,重新說明一下我所謂的航速跟均速。航速是指實際上騎乘的時候,你所要保持的速度。而均速是指一段路程的長度除以所花費的時間,包含了休息及等紅綠燈等的時間;有些人喜歡看碼錶的均速,雖然它有明確的數值,但卻是扣掉了休息及等紅綠燈的時間! 用這個數值來估算騎完一段路程所需的時間,並不太容易!! 所以我不會參考碼錶的均速。
通常航速跟均速的差異還滿大的,像上次的比賽,平路都有 20 KM/H 以上,下坡則在 40 KM/H,上坡則在 8 ~ 12 KM/H,整體結果是 200KM/13H = 15.38 KM/H;由於往返的關係,上坡的距離跟下坡的距離是相同的,因此簡化成山路均速是約 (40KM+10KM) / 2 = 25KM/H,平路均速就算 20 KM/H;再抓二者的簡化值為 23KM/H,2 / 3 就剛好是接近 15.38KM/H!!
19個小時預估
其實上篇文章就已經算出來了,這裏只是再重貼一次:
另外他認為台 11 線的紅綠燈應該不多,應該不用等太多,雖然我心裏也是這樣想,可是沒看過實際狀況我也不敢保證!! 而且考量到休息時間可能會漸漸拉長,估太樂觀反而會比較悲慘!!
在重新估算之前,重新說明一下我所謂的航速跟均速。航速是指實際上騎乘的時候,你所要保持的速度。而均速是指一段路程的長度除以所花費的時間,包含了休息及等紅綠燈等的時間;有些人喜歡看碼錶的均速,雖然它有明確的數值,但卻是扣掉了休息及等紅綠燈的時間! 用這個數值來估算騎完一段路程所需的時間,並不太容易!! 所以我不會參考碼錶的均速。
通常航速跟均速的差異還滿大的,像上次的比賽,平路都有 20 KM/H 以上,下坡則在 40 KM/H,上坡則在 8 ~ 12 KM/H,整體結果是 200KM/13H = 15.38 KM/H;由於往返的關係,上坡的距離跟下坡的距離是相同的,因此簡化成山路均速是約 (40KM+10KM) / 2 = 25KM/H,平路均速就算 20 KM/H;再抓二者的簡化值為 23KM/H,2 / 3 就剛好是接近 15.38KM/H!!
19個小時預估
其實上篇文章就已經算出來了,這裏只是再重貼一次:
- 前半段
- 預計均速是 17.64 KM/H ( 150KM / 8.5H )。
- 預計航速是 26.46 KM/H。
- 後半段
- 預計均速是 15.78 KM/H ( 150KM / 9.5H )。
- 預計航速是 23.67 KM/H。
- 上次在北海岸路段,正中午的時候,大約只能維持在 22KM/H,而現在是要維持在 26KM/H!!
- 個人有試過晚上夜騎的時間,保持 30KM/H 約一個小持,但這行為還滿累的,但比賽當天卻是要在白天以 26KM/H 維持 8 個小時!!
- 通常騎到沒力的時候,速度會降到 15 ~ 18KM/H,當天騎到沒力的時候,還要保持在 23KM/H。
2009-09-08
瘋300K台東
上次找我參加瘋 200 的車友,這次也來找我參加瘋 300! 雖然不是很想跟他一起去,不過總覺得參加這種比賽還滿有趣的,所以還是會報名吧!?
很多人會覺得這種比賽不就是一直騎,不是很無聊嗎? 但參加比賽,除了騎車之外,如何克服困難、達成目標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
比賽資訊
跟瘋 200 台北相比,瘋 300 台東比較容易的地方有:
賽程計畫
雖說 300 公里跟 20 小時是不會變的,但如果根據過去的一些經驗及已知的條件來規劃賽程,會讓心理壓力減少許多,也比較容易掌握自已的步調。
從這些數據看來,這會是場硬仗吧,上次在北海岸那段,也許是天氣太熱了,時速只能勉強維持在 22 KM/H 而已!!
(如果是以 19 個小時計算,那前半段航巡會是 26.47 KM/H,後半段航速則是 23.67 KM/H)
賽前練習
(由於我不是專業的選手,也沒有教練,所以只能從雜誌或網路上來吸收資訊,正確的資訊還是請向專業人士請教)
很多人會覺得這種比賽不就是一直騎,不是很無聊嗎? 但參加比賽,除了騎車之外,如何克服困難、達成目標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
比賽資訊
- 官方網站:http://tstc.myweb.hinet.net/constitutions/constitutions.htm
- 比賽日期:10/24 早上 6 點到 10/25 凌晨 2 點,共 20 小時。
- 比賽路線:台東市 - 台 11 線 - 花蓮海洋公園折返 - 台 11 線 - 台東市,共 308 公里。
- 路線起伏:根據官方資料,最高點約海平面 80 公尺,最低點約海平面 18 公尺。
跟瘋 200 台北相比,瘋 300 台東比較容易的地方有:
- 路線較平緩,瘋 200 台北的最高點在北宜有 600 多,而瘋 300 最高才約 80。
- 天氣較舒服,瘋 300 是辦在舒服的秋天,而瘋 200 則是辦在熱死人的夏天。
- 由於是在台東舉辦,而南下到台東的旅程是很累人的,因此南下的行程安排就特別重要,不然還沒比就會先累翻了。
- 要在賽前去台東勘查補給點並不容易,而網路上不見得有充足的資訊,如果帶太多的補給品會平白浪費體力,但是如果沒水可喝,體能又可能會快速下降!!
- 沒有 300K 的經驗,在參加瘋 200 之前有騎過一日雙北(240KM/20H),所以比較有信心完成瘋 200,但是沒有 300K 的經驗,就比較沒信心完成瘋 300。
- 小摺的特性是爬坡較省力,但是平路速度會較慢,所以上次的比賽小摺還能發揮優勢,這次是完全處於劣勢!!
賽程計畫
雖說 300 公里跟 20 小時是不會變的,但如果根據過去的一些經驗及已知的條件來規劃賽程,會讓心理壓力減少許多,也比較容易掌握自已的步調。
- 預計完成時間:為了保留一些時間處理意外狀況,而且也不想真的騎 20 個小時,因此暫訂會是用 18 個小時騎完。
- 用餐時間:早餐理論上會在出發前就解決掉,可是賽途中還是要解決午餐及晚餐,不過沒那麼多時間享用大餐,所以暫訂各用半個小時,共 1 個小時用餐。
- 休息時間:這個時間包含等紅綠燈的時間,基本上這個時間是很難估算的,特別是等紅綠燈的時間,要看個人運氣,粗估的方式就是航速的 2/3 為均速。
- 前半段與後半段:根據上次的經驗,出發的速度會是 30 KM/H,這會讓前半段的時間變短,但相對的後半段會比較沒力,時間會變長,粗估是會提早半個小時到折返點。
從這些數據看來,這會是場硬仗吧,上次在北海岸那段,也許是天氣太熱了,時速只能勉強維持在 22 KM/H 而已!!
(如果是以 19 個小時計算,那前半段航巡會是 26.47 KM/H,後半段航速則是 23.67 KM/H)
賽前練習
(由於我不是專業的選手,也沒有教練,所以只能從雜誌或網路上來吸收資訊,正確的資訊還是請向專業人士請教)
- 比賽前一、二週的晚上練騎一個小時,目的是在讓身體習慣於騎車。
- 比賽前一、二天,全完休息不騎車,讓身體蓄積比賽所需的能量。
- 假日可以跟車友進行長程的練習,順便培養默氣,但以避免傷害為原則。
- 以練迴轉速為目標,畢竟相同速度下高迴轉速會比重踩省力,特別是這個比賽不太需要爬坡。
- 多喝水,血液能將身體的熱帶到四肢發散,而太濃的血液會降低效率,多喝水以免血液太濃。
- 早點睡,睡眠能產生隔日所需的能量;平常上班需要的能量不多,晚點睡也沒關係,可是比賽需要大量的能量,長期早點睡才能蓄積足夠的能量。
- 吃麥片,哈,這是瘦身用的,我想少一公斤應該能多騎十公里吧。
2009-09-07
新的咖啡豆
上次買的咖啡豆已經喝完了,所以星期六又去買了新的咖啡豆。這次挑咖啡豆的重點在於水溫,因為班公室的水溫不夠高,容易泡出偏酸的咖啡,雖然有些解決辦法,但是都還要再添購器具,而且器具又不小,放在座位上有點怪,只好找些口味比較淡的咖啡豆來試試看。
說到水溫,就先看一下我量水溫的器具。
這是最早在特力和樂買的, Tiamo 奶泡用溫度計,但是因為最高可以量到120度,量水溫應該也是沒問題,而且造型比較搭,所以就買下來了。只是在量過幾次後,一直覺得怪怪的,水燒開後溫度就只到九十度? 所以就放著沒用。
這支是後來在網路上買的電子溫度計,可以量到 300 度。這支在水燒開後,可以量測到溫度是100度,個人覺得準確性高多了。
其實後來有再把前一支一起拿來量,發現 Tiamo 奶泡用溫度計的問題在於金屬表面積太大了,容易把熱散掉,試過拿掉下面的夾子,水燒開後溫度可以升到 97 度,但是很快就會下降,沒辦法,錶頭下面都是金屬做的,散熱太快了。
(由於本人還是個新手,泡咖啡的手法還不熟悉,對於味道的品嚐也經驗不足,因此以下對咖啡的描述,只是本人的一些想法,實際上還請自已品嚐為主!!)
回到正題,這是這次買的咖啡豆之一,叫作 蘇門達臘 多芭藍眼曼特寧,半磅 400元。老闆說這款豆其實並不常進,這次是因為有幾個客人吵著要,所以才有特別進來。
老闆也強力推薦這款,因為這款咖啡豆很特別,泡好放涼後,酸味會慢慢變淡,跟一般的是相反的。實際在店內試喝的時候,一開始會有曼特寧農厚的口感跟豐富的苦味及酸味,但在放涼之後,整個味道就變淡了,個人覺得這種特性還滿有趣的,隨著時間的不同能有不同的味道。
這次買的是比較小包的 1/4 磅,因為老闆只剩一包 1/2 磅的,剛好又開來試喝了,所以只好跟老闆買剩下的 1/4 磅。
這一包是皇家藍山,半磅 300 元。這包是買來練習磨豆用的,當然也是會拿來喝啦。老闆說這種咖啡豆的特點是巨豆,也就是豆子特別大顆!! 另外是因為直接進貨的關係,所以才特別的便宜,不過高級的藍山半磅就要價 1400 元,我還是沒有特別期待它會有多好喝,之所以選它,是試喝過後,覺得味道上淡淡的、順順的, 而且便宜。
(這次因為不知道要喝什麼,所以待在店裏的時間就較長,剛好老闆也有煮咖啡給別的客人試喝,也順便請我試喝,結果竟然就試喝了五、六種咖啡,真是不好意思,不過老闆人真的是不錯!!)
這是後來去大賣場買東西的時候,順便買的咖啡豆,一磅 215元,咖啡豆的品種是混合的,會想買只是因為想知道便宜的豆子是什麼樣子而已。畢竟是便宜貨,一看豆子就可以看見有些豆子品相並不好,另外因為混合豆的關係,豆子的深淺跟大小都有差別。
晚上在家用法式濾壓壺試泡;一打開包裝,就可以聞到難聞的氣味!! 都沒有新鮮豆該有的香氣。不過泡好後,喝起來倒是還好,以為會喝到很酸的味道,實際上則是淡淡的苦味中帶點酸味,味道單薄,另外不知是不是泡的手法不好,有點澀味。
三種咖啡豆放在一起,可以看見巨豆真的比較大顆!!
應該是昨晚試喝的關係,結果早上睡過頭,來不及磨豆,只好去樓下買杯美式黑咖啡來喝!! 樓下的咖啡是現磨現煮,另外是用煮濃縮的機器來煮,所以最後得加水稀釋。喝之前聞一下氣味,感覺很像大賣場難聞的豆味,喝起來則是淡淡的苦味跟酸味。雖說是現磨現煮,不過問題是在豆子,不新鮮的豆子現磨現煮也沒用!!
還好老闆有多送二包耳掛式的,下午可以喝這個。之前喝的感覺是順順的苦味跟酸味。
說到水溫,就先看一下我量水溫的器具。
這是最早在特力和樂買的, Tiamo 奶泡用溫度計,但是因為最高可以量到120度,量水溫應該也是沒問題,而且造型比較搭,所以就買下來了。只是在量過幾次後,一直覺得怪怪的,水燒開後溫度就只到九十度? 所以就放著沒用。
這支是後來在網路上買的電子溫度計,可以量到 300 度。這支在水燒開後,可以量測到溫度是100度,個人覺得準確性高多了。
其實後來有再把前一支一起拿來量,發現 Tiamo 奶泡用溫度計的問題在於金屬表面積太大了,容易把熱散掉,試過拿掉下面的夾子,水燒開後溫度可以升到 97 度,但是很快就會下降,沒辦法,錶頭下面都是金屬做的,散熱太快了。
(由於本人還是個新手,泡咖啡的手法還不熟悉,對於味道的品嚐也經驗不足,因此以下對咖啡的描述,只是本人的一些想法,實際上還請自已品嚐為主!!)
回到正題,這是這次買的咖啡豆之一,叫作 蘇門達臘 多芭藍眼曼特寧,半磅 400元。老闆說這款豆其實並不常進,這次是因為有幾個客人吵著要,所以才有特別進來。
老闆也強力推薦這款,因為這款咖啡豆很特別,泡好放涼後,酸味會慢慢變淡,跟一般的是相反的。實際在店內試喝的時候,一開始會有曼特寧農厚的口感跟豐富的苦味及酸味,但在放涼之後,整個味道就變淡了,個人覺得這種特性還滿有趣的,隨著時間的不同能有不同的味道。
這次買的是比較小包的 1/4 磅,因為老闆只剩一包 1/2 磅的,剛好又開來試喝了,所以只好跟老闆買剩下的 1/4 磅。
這一包是皇家藍山,半磅 300 元。這包是買來練習磨豆用的,當然也是會拿來喝啦。老闆說這種咖啡豆的特點是巨豆,也就是豆子特別大顆!! 另外是因為直接進貨的關係,所以才特別的便宜,不過高級的藍山半磅就要價 1400 元,我還是沒有特別期待它會有多好喝,之所以選它,是試喝過後,覺得味道上淡淡的、順順的, 而且便宜。
(這次因為不知道要喝什麼,所以待在店裏的時間就較長,剛好老闆也有煮咖啡給別的客人試喝,也順便請我試喝,結果竟然就試喝了五、六種咖啡,真是不好意思,不過老闆人真的是不錯!!)
這是後來去大賣場買東西的時候,順便買的咖啡豆,一磅 215元,咖啡豆的品種是混合的,會想買只是因為想知道便宜的豆子是什麼樣子而已。畢竟是便宜貨,一看豆子就可以看見有些豆子品相並不好,另外因為混合豆的關係,豆子的深淺跟大小都有差別。
晚上在家用法式濾壓壺試泡;一打開包裝,就可以聞到難聞的氣味!! 都沒有新鮮豆該有的香氣。不過泡好後,喝起來倒是還好,以為會喝到很酸的味道,實際上則是淡淡的苦味中帶點酸味,味道單薄,另外不知是不是泡的手法不好,有點澀味。
三種咖啡豆放在一起,可以看見巨豆真的比較大顆!!
應該是昨晚試喝的關係,結果早上睡過頭,來不及磨豆,只好去樓下買杯美式黑咖啡來喝!! 樓下的咖啡是現磨現煮,另外是用煮濃縮的機器來煮,所以最後得加水稀釋。喝之前聞一下氣味,感覺很像大賣場難聞的豆味,喝起來則是淡淡的苦味跟酸味。雖說是現磨現煮,不過問題是在豆子,不新鮮的豆子現磨現煮也沒用!!
還好老闆有多送二包耳掛式的,下午可以喝這個。之前喝的感覺是順順的苦味跟酸味。
2009-09-04
公路車
最近一直想買台公路車,所以也上網尋找一些資訊,下列就是目前有想考慮的車款:
這款車叫 GIOS Airone,定價不到三萬元,是一款鋼管公路車,前叉則是碳纖,變速系統則是 Shimano SORA 等級,重量則約 10Kg。
相信對公路車有研究的人,都知道 GIOS 這個義大利品牌。它就像是 LV 一樣,都被譽為經典品牌!! 其實像我這樣的人,本來是買不起 GIOS 的車,只是在日本人入股之後,推出低價的車款,才有機會考慮到像這樣的車款。
GIOS 的品牌,鋼管公路車及水平的上管是讓我考慮的原因。
這款車是 LOUIS GRANEAU 的 LGS-LCA,同樣也是一款鋼管公路車,前叉也是鋼管,變速系統是比 SORA 高一級的 Tiagra, 定價則是 33000,
很可惜的是它的上管不是水平,但是白色的配色仍是很吸引人注目的。
這款是 Giant 的 TCR2,圖片中的是 2009 年版,目前已經有 2010 年版的出來了,配色上是沒有了白色,只剩下紅黑,個人感覺是比較好看。TCR 2 是全鋁車身,配的是 Tiagra 的變速系統,定價則是 29800。
也許是因為週遭朋友都沒有人買公路車,所以就沒有特別想找什麼樣的公路車,只覺得只要好看,配件還可以,價錢也不貴就行了。
----- 4:30PM 更新-----
這張就是 2010 的 TCR 2,配色上個人是覺得比 2009 年來得漂亮。
這款車叫 GIOS Airone,定價不到三萬元,是一款鋼管公路車,前叉則是碳纖,變速系統則是 Shimano SORA 等級,重量則約 10Kg。
相信對公路車有研究的人,都知道 GIOS 這個義大利品牌。它就像是 LV 一樣,都被譽為經典品牌!! 其實像我這樣的人,本來是買不起 GIOS 的車,只是在日本人入股之後,推出低價的車款,才有機會考慮到像這樣的車款。
GIOS 的品牌,鋼管公路車及水平的上管是讓我考慮的原因。
這款車是 LOUIS GRANEAU 的 LGS-LCA,同樣也是一款鋼管公路車,前叉也是鋼管,變速系統是比 SORA 高一級的 Tiagra, 定價則是 33000,
很可惜的是它的上管不是水平,但是白色的配色仍是很吸引人注目的。
這款是 Giant 的 TCR2,圖片中的是 2009 年版,目前已經有 2010 年版的出來了,配色上是沒有了白色,只剩下紅黑,個人感覺是比較好看。TCR 2 是全鋁車身,配的是 Tiagra 的變速系統,定價則是 29800。
也許是因為週遭朋友都沒有人買公路車,所以就沒有特別想找什麼樣的公路車,只覺得只要好看,配件還可以,價錢也不貴就行了。
----- 4:30PM 更新-----
這張就是 2010 的 TCR 2,配色上個人是覺得比 2009 年來得漂亮。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