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禮俗有它的來源及含義,在瞭解之後,會讓拍攝過程不那麼無聊。
鞭炮
早期並沒有行動電話這種東西,而人們也不可能一直待在門口等待迎娶隊伍,因此燃放鞭炮就是一個好方法,除了能通知等待的人隊伍已到達,也能增加熱鬧的氣氛。
雖然現在有行動電話,而迎娶隊伍也多會用行動電話連絡,但行動電話很難一次通知一群人,而且也無法營造熱鬧的氣氛,所以大多數人還是會保留燃放鞭炮的傳統習慣。
另外有種習俗是在宴客完後以鞭炮通知賓客,主要是告知來賓新人已在門口準備送客。但這種習俗比較少見,而且大多都以播放鞭炮聲取代。
祭神告袓
由於台灣很多人都有信仰,且像中國人一樣重視袓先,所以在禮俗中雙方家庭都會有祭神告袓的儀式。另外特別的是傳統中有所謂的母舅公(新娘母親的弟弟)最大,所以在祭神告袓時,都會由母舅公在燃香及上香。
當然也有人並沒有信仰,因此這部份就直接省略即可。另外在我看過的信基督教家庭,則是一樣會在出發前作禮拜,回來也作禮拜。
桃花女鬥周公
有一次到宜蘭傳統藝術中心看到這場表演,大意是說周公不爽桃花女,因此假意迎娶,並在路上設煞來加害桃花女,而桃花女的破除法也就流傳下來變成結婚禮俗一部份。當然是真是假我不確定,不過倒是比較瞭解一些禮俗。
其中一煞是老虎煞,而桃花女的破除法是用竹竿綁上一塊豬肉。個人認為在古早時期,路上難免有些野狗等,這時用一塊豬肉來趕走野狗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當然現在的人多以坐車為主,所以很多新人都不準備這樣東西。
丟扇
在新娘離開家裏時,會往地上扔一把扇,一種說法是丟掉自已的姓,因為扇的台語音跟姓的台語音相近。另一個說法是丟掉自已的大小姐個性,因為個性的說法在台語叫姓地,也類似扇。
其實婚禮中有很多這種為了象徵吉祥的流程,而且這類流程大多都是隨人說的,通常也是很困擾人的,因為要說的話會說不完!!
姊妹桌
所謂的姊妹桌,就是新娘在出嫁前跟兄弟姊妹一起用餐,一是為了在出發前吃飽飯(在以前沒車子的時代,旅途可不是一下就到的了),二是跟兄弟姊妹告別。通常新娘會跟新郎一起拜別父母,但兄弟姊妹的話,就要新娘自已去拜別,所以通常就會在出嫁前吃飯兼拜別了。
這個儀式我也只看過一次,所以要拍到的話不太容易,通常得女方有弄,且要提早到才拍的到。
新娘酒
這個就只有聽過沒看過。所謂新娘酒,是在新娘娶進來及宴客完後,新郎的其他親戚為了能多認識新娘一面,會去跟新娘敬酒。
這種東西要拍到也很難吧,因為通常只拍到宴客完,之後的事就沒再拍了! 所以我也只有聽過沒看過。
戴戒
個人認為戴戒算是訂婚的重點,因為這個戒指是承諾的實體化。不管其它儀式如何變動,都常都不會少了這個!!
交捧花
交捧花算是結婚的重點之一,個人認為接過捧花之後,新娘才算是真正的新娘。不過這部份應該是源自於西方禮俗,古早的中式婚禮應該沒有這個東西。
入洞房
個人認為入洞房算是結婚的重頭戲。新娘在離開家門時會有種不再歸屬於原來的家的心情,而要到入洞房後才會有新的歸屬感。這個時候才會真的覺得自已的身份換了,心也才會定下來。
關於拍照
基本上,要拍好這些禮俗,問清楚是不二法門!! 每個新人在細節上都會有所不同,但通常雙方都會先說好,因此通常能問到當天的流程,這樣就能在拍照前就能先有個底。
接下來可以的話,就是預想一下那些儀式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拍,雖然實際上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但心裏有想法的話,實際拍照時才不會顯得有點亂。
剩下的就是自已的經驗,如何應付不同的環境,應付突如其如其來的狀況,這些都需要經驗的累積。

訂婚儀式中的載戒

結婚儀式中的入洞房
關於婚攝的分享,到這裏算是完整的結束了,如果能幫到任何人,算是我的榮幸。
最後還是要再說一次,這只是個人的分享,不代表我的作品很好或是我本人很厲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